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49节 (第2/2页)
捏着虎口的枪茧,冷笑一声,以为天子是太孙吗? 根本没有必要针对弹劾大宁的奏疏发作,查出此事背后主谋,自然有办法令其永世不得翻身。朝中诸公,扯破脸皮去抓,没有一个干净。光是每年的冰敬碳敬,足够让六部过一遍筛子。 有南北两京六部对比,天子眼中已是容不得沙子。何况,这粒沙子委实不小。 从官十余载,良田无数,铜钱成山,太祖高皇帝年间,早剥皮充草。 今上正想发作几个,杀鸡儆猴,梯子就递了上来。 抻着脖子,还要叫上两声,自以为得意,殊不知刀子早就架在了脖子上。 叹息一声,状似悲悯,当真是不想办都不成啊。 天子有意在大宁设立布政使司,掌管民政,近段时间,盯上大宁的朝官的确越来越多。兴宁伯要头疼的日子还长着。 该不该提个醒? 杨铎单手按在绣春刀上,摩挲着刀柄,摇摇头,有定国公在,不必多此一举。 大宁城 孟清和尚不知南京城中因他而起的风波,将鸟铳的图纸送到兵仗局后,终日一门心思的扑在改进冶铁工艺和火器研发上。 “刘熟手怎么说就怎么做,缺钱缺人尽管开口。本官只有一个要求,务必将此事做好。届时,本官会向朝廷为诸位请功。” 鼓励的话不能少,实际的利益更要摆在明面上。 遵化的工匠抵达大宁之后,孟清和再次登门拜访白公公,白公公果然是个好说话的人,直接从兵仗局派遣三名内管,数名有实才的文吏,填补大宁杂造局的空缺。 大宁杂造局大使和副使面上不显,心中多少有些不安。 从兵仗局要人,是伯爷对他们的工作不满? “两位不必担忧,兵仗局之人只是暂时借调。”有些话不能说得太清楚,却也不能让手下的人寒心,“待此事完成,杂造局还会扩充,新增五个工坊,用人之处更多,两位家中可有适龄子弟?” 话只说了一半,意思却十分明白。 工坊新建,需要大量人手,只要能力过关,依两人在杂造局中的地位,安排做个管事,监工,绰绰有余。 “卑职谢伯爷!” 职场和官场,看似两个不同的领域,某些道理却是相通。 规则要讲,人情也不能真的抛开。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,开开后门,也算不得什么。 安排好了杂造局的事,孟清和写给天子的奏疏也快马送出了大宁。 鸟铳图纸给了兵仗局,白彦回肯定会为他说话,锦衣卫没有异动,说明天子不打算办他。 同沈瑄的书信未断,得知他正驻军开平万全卫一带,遇到两股鞑靼游骑,鬼力赤的主力距离边塞依旧很远。 “开春后,鞑子会不会南下打谷草?” “未必,秋岁就没来。” “先前有定国公镇守北疆,如今又有魏国公,来了就是送死!” 这样的谈话,在边军中并不稀奇。 大宁制造的佛郎机炮在边关开吼,沈瑄朱高煦带数千士兵巡边,草原上的邻居,对打谷草的热情瞬间降落数个百分点。与之相对的,兀良哈部落的生意做得不亦可乎。 对此,朱棣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只规定铁器火药等严禁交易,茶叶盐巴必须限量。 孟清和坚决拥护天子的决定,请来兀良哈的大小头目,开了一场生动活泼的边贸座谈会。 “物以稀为贵,量少才能卖上价钱,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。” 兴宁伯口沫横飞,拳头挥舞,壮汉们聚精会神,听得如痴如醉。 原来,生意要这么做。 原来,他们的价格定得如此之低。 原来…… 总之,在会议之后,兀良哈的大小头目们无不捶胸顿足,恨不能把卖出去的粮食和茶叶再抢回来。 “许各位同鞑靼交易,本官可是担了风险的。本官视诸位如亲友,自己人。换做旁人,一粒粮食都不许出塞。” 垄断生意啊,不趁机提价还等何时?既然一起担了风险,好处是不是也该分配一下? 价格太高,担心对方来硬的? 没关系,抽—刀子上!本官支持诸位,天子支持诸位,大明支持诸位! 壮汉们顿悟了,喜色满面回了部落,当天就将出售给草原的货物价格提高数倍。 不买?没关系,明天价格更高。 对鞑靼和瓦剌的生意,完全是卖方市场,明知道价格不合理,买货的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 真xxxx的不是东西啊! 从永乐四年到永乐八年,兀良哈同鞑靼瓦剌一直维持着交易,也始终摩擦不断,三方挥刀子互砍的次数远超和边军对殴。 到永乐八年,情况才发生变化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