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83节 (第2/2页)
的杨士奇和黄淮等人也没机会面奏天子,只有中官来回传话。未免重要之事泄露,杨士奇等人只能将写好的条子夹在奏疏中,再次封好,送去司礼监。 朱棣一直没回乾清宫,起居和处理政务都在坤宁宫。 徐皇后劝了几次,也不见走人,终究是精力不济,随他去了。 包围平王府的锦衣卫已经撤走,除了平王府左长史和十余名宦官宫人,其他人都被放回。 平王和平王妃很快出宫,平王世子朱瞻基被留在宫中。 汉王世子朱瞻壑干脆被抱到了朱棣身边,看着圆头圆脑,小老虎似的朱瞻壑,朱棣难得露出了笑脸,徐皇后的病体也渐渐有了康复迹象。 “皇祖父,皇祖母。” 朱瞻基已出阁就学,负责教导他的正是太子少师姚广孝。 姚广孝已经八十岁,身体和精神都不如当年,教导皇孙读书有些力不从心。经他举荐,翰林院侍诏郑礼,鲁瑄等被天子召见,奉旨教导朱瞻基学问。 “朕长孙天资聪睿,尔等宜尽心开导。凡经史所载孝悌仁义,日与讲究。不必如儒生绎章句工文辞为能。” 郑礼等人稽首受命,教导朱瞻基读书愈发尽力。 君臣独坐时,姚广孝曾问朱棣,“只教导皇长孙孝悌仁义,不与帝王大训?” 朱棣的回答很干脆,“吾孙尚幼。” 不用朕,而用吾。 姚广孝颔首,他能猜到,永乐帝话中所言的皇孙,并非朱瞻基。 自出阁就学,朱棣便下旨令朱瞻基留在宫中,只逢初一十五回王府,隔日又要早早回来。 皇帝皇后对皇长孙的宠爱依旧,但是,侯显等贴身伺候皇帝皇后的宦官宫人逐渐发现,朱瞻壑在身边时,皇帝皇后的笑容更多。 皇帝连续七天没在奉天殿露面,朝臣们满心焦急,都察院和六科都准备好入宫直谏,抱头撞击柱子了,朱棣却突然上朝了。 看着龙椅上的皇帝,鼓起勇气的朝臣像一拳打在棉花球上,浑身难受。 朱棣不管朝臣怎么想,自顾自的颁下旨意,“平王就藩归国,召汉王赵王回京。令兴宁伯居北京,仍掌大宁事。设北京兵马指挥司,赐夜巡铜牌十面,兴宁伯掌之。” 不等朝臣们深思其背后含义,朱棣又下令,封京卫指挥使张麟为彭城伯,令戍钦州。 此令一出,群臣都是一愣。 张麟是平王妃的父亲,也算是靖难功臣。 钦州在西南之地,不说穷山恶水,也差不了多少。 兴宁伯能在广西混得风生水起,赚得盆满营钵,定国公能带着军队在西南横着走,被边民土官当杀神供着,不代表其他人也可以。 表面上看,张麟升官了,封爵了。 实际上,却是直接从中央贬到地方,别说起复,能保住命就算不错了。 旨意一下,断无收回的可能。 中官到张家宣旨,连红封谢仪都没收,三个字,嫌晦气。 只在心中埋怨,这差事怎么就落到他头上!别看张家是平王妃的娘家,依天子对平王的态度,今后是个什么样,在朝中又是个什么地位,长脑袋的都能猜到。 “咱家怎么就没能同兴宁伯搭上个好。” 宣旨的宦官出门,掸了掸衣袖,接到旨意的张家人,却是如丧考妣。 比起张家,同一日接到旨意的兴宁伯府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。 侯显亲自登门,孟清和笑脸相迎。 “咱家先恭喜伯爷了。” 永乐帝是铁了心要迁都的,孟清和掌北京兵马司,相当于掌握了整个京城的安全工作,遇上紧要事,朝中一品大员都要给他让路。 最重要的是,调居北京啊! 送走侯显,孟清和乐得直蹦高。 可惜,快乐的时光永远短暂,很快,他就笑不出来了。 刘百户带回消息,在城门前被斥责的小旗昨日自尽于家中,留下血书,言其被逼迫,不得不死。虽没指名道姓,孟清和却绝对脱不开嫌疑。 而这人的身份也不简单,他的父亲竟是中山王徐达的亲卫。父亲死后,长兄袭了父职,是魏国公徐辉祖麾下百户,正随徐辉祖在北京练兵。 听完刘百户的话,孟清和坐到椅子上,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,神情凝重。 事情,恐怕要麻烦了。 第一百八十六章 乱有乱招 孟清和的预感没有错。 守城小旗的死,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朝中传开,又从朝堂传至民间。各种流言汇聚,真假掺杂,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,兴宁伯府和伯府的主人,一步步被推到风口浪尖。 某一等伯恃强凌弱,逼迫军卒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