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45节 (第2/3页)
汗国四分五裂,正统地位逐渐被白帐汗国取代。 庞大的明帝国屹立在东方,广阔富饶。那里有精美的瓷器丝绸,食物更是美味无比。那里的人文明高雅,熟知礼仪。在这个伟大的国度面前,欧罗巴的国王和皇后活像是乡下种地的土财主。 不,比起明帝国的财富,向商人借债的国王王后,连土财主都称不上。 随着郑和船队的两次远行,关于明朝的各种传说愈来愈多。 即使郑和船队未曾造访欧洲,即使只是极少数水手口述,描述中不乏夸张成分,却连王室贵族都深信不疑。 大明的富饶神奇令人无比向往,甚至提前引发欧洲人寻找新航路的热潮。先行者依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。 这一点,恐怕连孟清和都没有料到。 只不过,无论提前多久,优势都在大明一边。 大明的财富,足以支持船队完成多次远洋航行。永乐帝的支持,为船队发现新航路提供了必要条件。 论造船和火器技术,目前的欧罗巴更是拍马不及。 如此天时地利人和,还不能赶西超葡,将欧洲探险家们碾成渣,不用孟清和鄙视,郑公公会拉着王、侯两位公公一起纵身大海。 无他,没脸见人。 船队在福建抵岸时,部分商船便已自行离去。 行到宁波海港,朝中文武和宗室掺了分子的海船陆续卸载货物,等候各府安排车辆人力拉载。 一幕排队取钱盛景,再次上演。 十去五六,船队的规模仍十分庞大。 只因随行的海外使臣队伍实在太多,专用来装载贡物的海船就不下二十余艘。 另有大批金银香料奇珍异兽,从海外拉回的木料,以及孟清和特地交代的药材农作物,单是队伍进城就足足耗费两日。 日暮关闭城门,落下吊桥时,尚未进城的队伍,只能集体在城门下扎帐篷过夜。 十二月的南京冬雨夹着雪花落下,湿冷之气浸入骨髓,万分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。 天子仍在行驾途中,南京六部和鸿胪寺官员不敢破坏规矩,擅自在夜间开城门。可如果把人冻出个好歹,尤其还有不少外国使臣,传出去,实在有碍大明的对外形象。 经连夜商讨,鸿胪寺和光禄寺加班加点,通过城头喊话,随后放下吊篮,给城外的人送下热水饭食,方才平安过去一夜。 次日,队伍继续进城。 人员数量过多,南京会同馆实在住不下,只能安排到城内客栈。饶是如此,也有不下十余名番邦人士大声赞叹,“这样的房子,比国王的王宫还要精美!” 因大批番邦使臣到来,整个十二月,南京城再次掀起购物狂潮。 朱棣还在回应天的路上,使臣们拜不到正主,整天在会同馆和客栈里无事可做,吃饱了睡,睡醒了吃,唯一的娱乐活动只有逛街买东西。 瓷器,买! 丝绸,买! 纱帛,买! 茶叶,必须买!限购?没关系,一两也买! 甚至有使臣看上临街一栋官宅前的镇宅兽,整日琢磨着买下来带回国,作为礼物献给国王。 可镇宅兽是能卖的吗? 双方谈不拢,火气上涌,撸胳膊挽袖子,差点引起一场国际纠纷。 最后是应天府和鸿胪寺一起派人调解,给使臣介绍了两名匠人,专门为他雕刻镇宅兽,又好生安慰了被找上门的官员,事情才得以解决。 各番邦使臣中,尤以肤色棕红,头插羽毛者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