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90章:返回宋国【二合一】 (第3/4页)
政变之所以失败,只是出自两个原因,其一,赵主父没能听取蒙仲的建议;其二,便是牛翦的倒戈。 至于蒙仲本人,孟子认为此子在这件事上已经做地足够出色,虽然最终落到事败逃奔宋国的结局,但孟子却觉得,在赵国的那些经历,这对蒙仲是一个极好的磨砺。 他笑着对蒙仲说道:“阿仲,你还年轻,你看看老夫,老夫四十多岁时游走列国,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却一事无成,最终无奈返回邹国教授弟子,你如今才十七岁,有什么可着急的呢?” 蒙仲闻言说道:“晚辈不是着急,晚辈只是觉得有点……有点……不知该什么形容,晚辈本来有机会挽回赵宋之盟,可是……” 听了蒙仲有些自责的话,孟子笑着说道:“那是宋王偃与惠盎需要去考虑的事,而不是你……再者,世间有很多事都不是我等能够左右的,你我唯一能做的,即顺其形势……” “唔……”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。 此后,孟子又与蒙仲聊了聊有关于齐宋两国局势的事。 跟蒙仲的想法一样,孟子亦觉得这次赵国出现剧变后,齐国可能会抓住机会,趁机攻打燕宋两国,以报复燕宋两国此前协助赵主父攻伐齐国之事。 至于为何齐国不趁机攻伐赵国而攻伐燕宋两国,其实这也不难猜测,毕竟赵主父已死,而赵王何尚年幼,国内势必被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一同把持,而赵成、李兑二人一向亲善齐国,因此齐国当然会留着赵国一起对抗秦国,怎么可能趁机进攻赵国,将本来对齐国心存善意的赵国推向秦国的怀抱? 而相比较赵国,燕宋两国对齐国一向是心存恶意,齐国当然会选择拿这两个国家下手,以挽回当初被迫臣服于赵国的颜面。 “老夫对燕国并无过多了解,不过老夫觉得,燕国应该挡不住齐国……”孟子捋着胡须叹了口气,显然是对无法阻止齐国与燕国的战争而感到叹息。 听孟子提及燕国,蒙仲当即便想到了在大河边分别的剧辛、赵奢二人。 剧辛、赵奢二人,乃是庞煖的左膀右臂,也是当初檀卫军中最得力的两位将领。 先说剧辛,蒙仲对剧辛其实了解不多,但从他当初与庞煖的交流中所知,剧辛当初在檀卫军中扮演的角色,就仿佛信卫军中的乐毅,从操练士卒到领兵打仗,皆是面面俱到,蒙仲毫不怀疑待剧辛投奔燕国后,必定会受到燕王职的重用。 至于赵奢,那同样是一位善于统兵打仗的年轻将领,且用兵颇具章法。 若是燕国的军队中有剧辛与赵奢在…… 『……唔,恐怕还是无法抵挡齐国军队。』 在细细一想后,蒙仲暗自摇了摇头。 倒不是他轻视剧辛、赵奢二人,而是因为燕国的军队实在是太弱了。 还记得前年赵、宋、燕三国联合攻伐齐国时,赵主父曾带着蒙仲前往齐国北方(饶安)一带与燕王职商议大事,当时蒙仲曾仔细观察过燕国的军队,且私底下对燕国军队做出了非常低的评价。 据蒙仲当时的观察,燕国军队的士卒相比较赵国、宋国的士卒,实力弱小且不得章法,简直就跟没有经过训练一样,纵使是剧辛、赵奢二人统帅那样的军队,又如何能抵挡住齐国的进攻呢? 更何况,倘若齐国准备在今年开春时进攻燕国,剧辛、赵奢二人还未必能赶上这场战争。 想来想去,蒙仲都不觉得燕国能挡住齐国。 而燕国一旦战败,齐国必定会将矛头针对宋国,毕竟在赵国发生剧变、燕国战败臣服的情况下,宋国是齐国周边唯一还抱持敌意的国家,因此,齐国必然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宋国这边,这对于宋国而言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 更要紧的是,相比较地域偏僻、国内亦不繁荣的燕国,宋国处于中原最繁华的地段,像彭城、陶邑、商丘等繁华的城池,齐国早就对它们垂涎不已,因此不难猜测,在迫使燕国投降后,齐国必定会立刻加紧进攻宋国。 一想到这里,蒙仲的心情便沉重了几分。 仿佛是猜到了蒙仲的心思,孟子宽慰他道:“齐国与宋国的战争,老夫无法左右,但倘若仅仅只是蒙氏一族……”他顿了顿,旋即说道:“若日后事情当真落到无法挽回的局面,你可以去请田章相助,相信他有能力庇护你蒙氏一族……” 孟子口中的田章,即是匡章。 以匡章在齐国的地位,庇护蒙氏一族易如反掌,说得难听点,凭借着蒙仲与匡章的关系,纵使宋国被齐国覆亡,蒙氏一族亦能在齐国立足,得享一席之地。 但是蒙仲也知道,这是除非万不得已才可去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