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46节 (第3/3页)
头:“不错!即便我军速战,灭了李德明,辽主也会一改之前对西夏的打压,转而扶持李德明的次子上位,而夏州境内的党项人也会欢迎契丹军队的到来,西夏成了我朝的世仇,西北边境不稳,辽国的辽西则不必担心日渐强盛的西夏威逼,他们坐山观虎斗,成为了最后的赢家!” 论军功,他并无前线战功,只是将刘平从泥沼里拉了出来,又培养了一些尚且稚嫩的后辈将领;论政绩,他固然在年轻一辈里面无人能及,但也比不上两府宰执;但唯独在外交方面,别说曹利用死了,就算曹利用还在,也不及他。 所以在外交的话题上,狄进从来是当仁不让,斩钉截铁。 “是啊!是啊!辽主会这么做……” 王曙抚须,发出感慨。 真宗朝景德三年,宋辽刚刚签订完澶渊之盟,王曙就担任过贺契丹国主生辰使,奉命出使辽国,为现在的那位辽帝贺寿。 就是那一趟出使,他深刻地领教过辽庭上下的跋扈,出使过程里吃了不少暗亏,唯有隐忍下来,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。 正因为如此,王曙才愈发理解,这位在外交过程中能占据上风,是多么的难能可贵…… 所以狄进的分析,这位三司使十分信服。 即便宋军发挥到最好,在西夏境内不吃一场败战,又能直接将李德明杀死或者活捉押入京师,但接下来辽国扶持手中的西夏世子李成遇,依旧难以抵挡。 王曙心中已经有了完全的偏向,但身为历经风雨的老臣,终究不会立刻表态,而是沉吟着道:“仕林所虑极是,然分化党项各部,能够办到么?” “能!” 狄进信心十足:“我朝仁德,这些年来予以党项各部诸多恩惠,他们在李德明的统帅下,被刘将军大败后,感受到了威,接下来也该被迫怀德了!” 这是对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的全新注解,王曙不禁露出了几分笑意,颔首道:“不错!他们也该亲我朝,而远契丹了!” “最重要的是,党项人还未正式立国,用着我朝的年号,上下未有统一的文字、习俗和礼乐……连李氏父子的姓氏,都是我们汉人王朝赐予的!” 狄进还补充了一个真正关键的原因。 历史上,李元昊早在太子时期,就三番五次地劝李德明攻宋,但他在真正继位之后,却没有立刻发兵,而是做了大量的事情。 比如在正式称帝建国前,李元昊首先废除了唐、宋赐给拓跋氏的李、赵姓氏,改姓“嵬名氏”,自己更名曩霄,号“兀卒”,这是党项语,意为“青天子”。 然后又开始改年号。 这点至关重要,蕃属国必须遵从宗主国的年号,当时宋朝那边的年号是“明道”,李元昊以其犯了父亲李德明的忌讳,改为了“显道”,如此修改还算有些缘由,但次年建元开运,又改成“广运”,这就是完全摆脱了宋朝的影响了。 而在这个过程中,李元昊又下达“秃发令”,率先自秃其发,剃光头顶,穿耳戴重环饰,再强令部族人一律执行,限期三日,有不从者处死。 除此之外,再规定官员各种等级的服饰,庶民百姓的服饰,以别贵贱;亲自筹划和主持创制西夏文字的工作,开办“蕃字院”,以传授学习,推广使用;又进行了礼乐改革,主要是根据西夏国内的情况进行简化…… 如此种种,李元昊在建国称帝之前,就在政治、军事制度方面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,最后再整合全国的兵员,二丁抽一。 所以不了解这些步骤的人,或许会奇怪,李元昊二丁抽一,在河西区域动辄拉出数十万大军,这不得将国家玩崩? 但了解这些党项人生活方式,再看看这些战争前的准备,就会发现,李元昊并不是乱来的,他的疯狂在于以蛇吞象,贪心不足,是真的想要侵吞宋朝的领土,如果摆正战略目标,匹配西夏的国力,将战争上的胜利转化为看得到的收益,那么他无愧于“党项人的秦始皇”! 现在,李元昊还在辽东玩夺宝奇兵,李德明的治理更加沉稳,却没有这等大刀阔斧的魄力,既想要称帝,又有些畏畏缩缩,在边缘不断试探,结果还未试探完,宋朝就翻脸了。 时间点卡得刚刚好…… 称帝野心表现出来了,凝聚族人的举措还未执行,所以为什么不能分化呢?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