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24节 (第3/4页)
做了高官,番主对他言听计从。这番若是你去把兄长接回来,由他说项,不定西北战事就此平定了。” 张起尴尬地笑笑,并不接话。朝廷让他带着侄子去西北招降张源,但朝中同样有人觉得不妥,要把他们发配远地。此番接到张源倒也罢了,如果接不到,后果还不知道怎么样呢。 见几人说得热闹,苏颂道:“外战不利,终究是内政不修。要想平定西北之乱,还是要靠着朝廷改革弊端,才能反败为胜。若不如此,纵然西北小胜,平定党项也是难如登天。” 听了这话,杜中宵闭口不言,其他几人低头喝酒。 苏颂的看法并不稀奇,甚至是士大夫的主流看法。内外交困,朝廷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,只是怎么改谁也没个具体方案。不管是疾呼要改的,还是反对大变的,其实对变革本身都不反对,只是对先后次序和改什么、如何改有争议。这中间的差别,就是党争。 杜中宵对党争是有多远躲多远,哪怕在私下里都不搀和。其他几人则都不是传统士大夫,杨著和卢凯想的是自己前程,姚嗣宗和道信等人则想的是前线拼杀,建功立业,变革与他们无关。 苏颂本身对政治不热衷,见几人都闭口不言,叹了口气,便不再多说。 喝了杯酒,杜中宵道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所谓鲜花着锦,烈火烹油,朝廷现在的局面非一朝一夕如此。想着一策就让天下平定,只怕会惹出更大的乱子来。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,此事终究是要有大智慧者,从容着手,一步一步才能改变局面。我们现在多说无益,还是聊些时事。” 说完,猛一抬头,却见路边吴克久在那里探头探脑。见到杜中宵看自己,吴克久急忙招手。 杜中宵想不明白此人怎么会来,见他一直招手让自己过去,心中老大不耐烦。想了又想,才对众人道:“那边有个故人,我去说句话。诸位稍坐。” 第58章 请求 见杜中宵走过来,吴克久道:“小官人最近得意,许久不见。” 杜中宵强自压住心中的不快,淡淡地道:“找我何事?不妨直说。” “我们同乡,在京城住着诸般不如意,也该时时见面,帮补一下——” 杜中宵不耐烦地打断吴克久:“我在京城过得甚是快活,并没有什么不如意。” 吴克久咳嗽了一声,甚是尴尬。 旁边是个露天茶馆,三三两两坐了几桌客人。吴克久见杜中宵满脸嫌弃,脸上堆着假笑,不由自主地坐到了一副座头上。不想踩到了旁边桌子客人的脚上,那人一拍桌子,瞪着眼道:“这厮没长眼睛!” 吴克久连连道歉,又急急忙忙站了起来。 听见骂人的一口西北口音,杜中宵不由转头去看。见是五个汉子,甚是剽悍,据住一张桌子在那里喝茶。五人都是短衫,看起来是行脚的商人。 使劲搓着手,吴克久犹豫了很久,才道:“我听人说,小官人正在编一本如何蒸酒的小册子,要献到朝廷去。小官人,这是你家里维生的手艺,献上去了,家里酒楼怎么办?” 杜中宵听了笑道:“酒楼自然是开着,又能怎么办。知州相公钧旨,许州只许我家蒸酒,别人会与不会又有何相干?我把蒸酒的法子献与朝廷,自然是在其他州军蒸酒,干我家生意何事!我就是不献,这法子早晚也会流到外面来,哪个又能阻得了么!” “也是,也是。”吴克久吞吞吐吐。“这蒸酒的法子,我也会的。——小官人,念在我们同出一县的份上,打个商量如何?我给你家里些钱财,你把册子卖与我,不要献到朝廷去了。” 见杜中宵满脸讥诮,吴克久又叹了口气:“实不相瞒,这些日子我也在京城替人家蒸酒,甚得几位官人看顾。如果你把册子献上去,便就少了这条门路,这可如何是好?蒸酒之法献与朝廷,左右无非是赏你家里些银钱。不过是钱,我家里给你也是一样。” 杜中宵看着吴克久,过了好一会才道:“小员外,我们到底是同乡,我就不口出恶言了。你会的蒸酒之法,本就是从我家里偷学,我不追究也就算了,怎么还得寸进尺?买我的酿酒之法更是休提,要是贪图钱财,我又何必把此法上交朝廷!此事我意已决,你不要纠缠!” 见杜中宵转身离去,吴克久忙上前拉住:“小官人,有的商量,有的商量!” 杜中宵满面怒容,一个“滚”字差点脱口而出。最后念在两人同乡,在京城诸多不易上,才重重地道:“我就是上交朝廷,也不耽误你去巴结官宦人家。买我册子,还是想着垄断这门手艺,不知安什么心思。此事以后休提,此事知道的人不少,岂能说不做就不做了!” 说完,猛地甩开吴克久,大踏步地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