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36节 (第3/4页)
,等上一两日再清点如何?” 金书召板起面孔道:“此事紧急,官人那里催得紧,如何能够拖延?不要说了,我这里点了人,便就随你回庄。看你有多少丁壮,才好定多少免役钱。”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,主要指的是在衙门里当差的役,如里正衙前,而像这种临时征调民夫修堤整地,一向是征调和雇并用。马蒙不想让庄客应役,那就要出钱,由官府出面雇人来做。 马蒙陪着笑,走到一边对跟来的庄客道:“你速速回去,让庄里的人准备好,官府盘查。”说到这里,压低声音:“庄里的宋四公几个人,先送到北边的芦苇荡里。记住,速速送好!” 庄客答应,急急出了巡检寨。 杜中宵在屋里看见,暗暗叹了口气。他大概猜得出来,马蒙庄子里必然有些不能见光的人,如果现在派人跟上去,当能抓住一些把柄。但自己手里人手有限,有心无力,只能在这里看着。 一百多户的庄子,轻轻松松可以拉出一两百丁壮,轻易不敢招惹。马蒙又不是罪犯,杜中宵总不能把巡检寨里的兵全派出去。他敢下令,寨主何昆也不敢接令,出了事上下无法交待。更何况巡检寨一共才百多兵,日常都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外巡逻,哪里有兵可派。 杜中宵提议垦田,第一要解决的就是自己人手不足的难题。招来垦荒的人,都是自己可以直接掌握的人力,不只是用来干活。几个庄子在周围布开,就能把马蒙牢牢看死,然后就可以从容查他了。杜中宵到底跟这个年代一般的官员不同,手里有了足够的力量,才会觉得心安。 这些日子,他总是想起陶十七在大街上手刃仇人,从容不迫的样子。他不相信这样一个人,会认错了人,杀错了人。杀人偿命,无话可说,自己能做的就是把事情搞清楚,不让他死得不明不白。 除了总揽一切的判官,幕职官其实是比较轻松的,主要的工作就是刑狱诉讼。杜中宵到县里来监督漕运,更加是任务单一,其实并没有多少事情可做。没有陶十七的案子,杜中宵不会提议垦田,他会跟绝大部分人一样,在这里轻松地熬时间,等到年限换地任职。 慢慢踱回案后,坐了下来,杜中宵随手翻着案上的公文。这是最近统计的汴河船工和纤夫的大致情况,人数不少。这些人力,就是杜中宵首先要利用起来的。过了永城,汴河北段冬天不能行船,官私船工数万人三个月无事可做,俗称放冬。这三个月对他们来说很难熬,哪怕漕运的厢军有粮米,也仅够糊口而已。这些人的吃饭问题,是朝廷大事,杜中宵垦田也算是为朝廷分忧。 想起当日陶十七杀人之后豪气冲天的样子,杜中宵叹了口气。那孩子当日以为大仇得报,只怕没想到最后会成这样。人被他杀死了,是不是仇人也就没了证据。 第13章 躲藏 看周围芦苇丛生,越走越荒凉。宋四公忍不住,问带路的庄客:“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?若只是躲避官府的公人,只要寻个干爽所在待上半日就好,何必离庄子这么远。” 带路的庄客头也不回:“四公只管跟着就好。前面有一处所在,可以暂住。” 宋四公看了看身边的沈大郎三人,都神色坦然,只能暗叹一口气,继续前行。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,前面出现一处池塘,塘边几间茅屋。 庄客停住脚步,转身道:“这原是大官人的母亲图清静,在这里建了一处庵堂,专心念佛。老夫人故去之后,一个老尼住在这里,由庄里供奉。四公且在这里住些日子,大官人自有安排。” 沈大郎已经走得累了,听了喜道:“如此最好。我们兄弟三人在这种地方住得惯了。” 宋四公看了看四周,入目所及荒凉一片,多少里内都没有人烟,点了点头。 到了庵堂前,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妇人出来,向几人行礼。 庄客道:“大嫂,这几位是庄上的客人,因为不方便,来这里住上些日子。” 那女子看了几人一眼,有些为难:“这里只有我和师父两人,都是女子,只怕有些不妥当。” “他们自睡一屋,有什么不妥当!此事大官人吩咐下来,大嫂只管照做就是!” 庄客老大不耐烦,一边说着,一边招呼宋四公几人进屋。 那妇人叹了口气,不再说什么,一个人站在外面发呆。 帮着宋四公几人个在一侧的屋子安顿下来,庄客道:“四公且住在这里,只要不扰了那边老尼的清修,一切随意就好。日常饭食,自有大嫂安排,庄里面隔一二日就会派个人来。” 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