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风雨大宋 第79节 (第4/4页)
,口中道:“这几日正是州试,诸事繁忙,你且在驿馆歇息两天。等州试的事情一切料理妥当,我再为你设筵,接风洗尘。” 夏竦一说,杜中宵才想起来,下年又是大比之年,现在正是州试的时候。对于地方来说,州试是一件大事,要做很多准备工作。在这个时候接待自己,必须选好时间,才能确保所有官员在场。签判是州里最核心的官员之一,可不是刚中进士时任的小推官可比,按理说应该所有官员都在的。 问过了杜中宵路上的情况,夏竦道:“并州是大州,河东路之首,非其他地方可比。趁着这几天无事,你在州城里多看一看,将来如何做事,心中有数。等到莅职,我这里的打算,你主管的,一是州境保伍乡兵,二是措置营田,三是境内两监。州里南面永利监产盐,每年收钱不少,不可小视。只是自从与党项罢兵之后,多与不法之徒运那里的青盐入境,以致永利监的盐卖不出去。盐场里的盐大量积压,州里收不到钱,总要想办法。大通监产铁,兼有石炭,铁课极多。不过近些年来那里的铁卖不出去,又有不法之徒私铸铁钱,乱子不少。把这两监理得顺了,州里的事情就好做。” 杜中宵拱手称是。河东路是铁钱、铜钱并行的地区,偏偏这里产铁,私自盗铸的根本管不过来。钱法一变再变,混乱异常。更有契丹在北边偷偷铸铁钱,换大宋境内的铜钱出去。以至并州坐拥河东路最大的冶铁之地,得不到好处,反而乱子不少。 讲过了并州的大致情形,夏竦又道:“并州比不得中原,这里地近胡地,驻军众多,第一要务就是养兵。并州有汾河流过,土地肥沃,而且旷地不少,若是措置得力,营田得利甚广。你在亳州时提举营田务甚是得法,如果能在并州做成几处,方是大功。有营田务的粮养兵,并州的政务便少大半。” 杜中宵拱手:“谨遵相公吩咐。卑职来时,一路看过来,汾河两岸闲田不少,又有水浇灌,确实是营田的好地方。只是河东比不得中原,人口稀少,只担心难以招募人力。” 夏竦笑了笑:“签判想得错了,这一带招募人力最是容易。自晚唐以来,河东路多被战火,地方残破,百姓多避难山中。虽然本朝平灭北汉已经数十年,山中百姓还是不少。只要你措置得力,可以从山中招募人手,又有何难?只是切记,不得招募胡人。” 杜中宵拱手称是。这个时代人口就是最重要的资源,不管是跟契丹还是党项,宋朝都跟他们订有契约,不收留对方百姓。现在战事刚刚完全平定,这种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。 第5章 中招 八月十二,是杜中宵就任并州签判之后的第一次集议。 长官厅里,夏竦靠着一盆炭火坐在中间,旁边是通判商瑶,另一边是杜中宵,其余一边坐着录事参军、司理参军等一众州院官员,另一边坐着推官、掌书记等使院官员。 并州是大州,有两员通判。另一位通判王克臣在外面处理州试事宜,今日没有前来。 介绍了一些日常事务,夏竦道:“现今最要紧的事情,无过于秋税。其他一切好说,惟有永利监积压的盐卖不出去,积压众多。如果没有办法把这些盐销出去,今年的秋税堪忧。” 一边的知录事参军事沈士龙道:“永利监所产盐,泥沙多,有异味,百姓不喜。近些年自党项来的青白盐行销各地,欲加难卖。要销永利监盐,当严查私盐。” 较远处的本城都监张太利听了,瓮声瓮气地道:“本州官兵严备北贼,驻防各寨,不得歇息,却没有多余兵马巡查。再者周边山地众多,又有榆塞,树林茂密,却从何查起?” 沈士龙不服,与张太利争辨起来。说最近与党项罢兵,正是州里军兵最多,人力充足的时候。州县私盐横行,还是官员与兵将不尽力。 听见两人争吵不休,夏竦不耐烦,道:“州里军兵众多,岂有无人可用之理。不过前些年全力应付西贼,州政不理,才致盗贼横行。现如今与党项言和,都监当督率部属,全力拿贼才是。” 张太利叉手称是,不过有些勉强,显然还是不服气。 一边的通判商瑶道:“现在已是八月中旬,等到清了盗贼,再去卖盐,无论如何也来不及了。依我看来,当别想他法,把永利监的盐尽快销出去才是。西北罢兵,朝廷拨下来的钱物一下少了许多,若是不能把盐销出去,州里许多事都办不成。” 夏竦不动声色,随口问道:“通判有什么法子,能够把盐快速销出去?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