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115节 (第3/4页)
青、王凯、张岊等人,每人都能开硬弓,带军冲阵的本事。杜中宵没有这个本事,还要做一方主帅,才能按自己心意进行战争,转武将不定是个什么结果。 枢密院提议改任相州知州,说明自己迈过了一个关键的坎,即由幕僚知县到知州的跨越。本来中间还有一级通判,因为在火山军表现突出,算是跳过去了。对于大部分的进士,这就是仕途的顶峰,能再进一步的都是杰出人物。再向前,对杜中宵来说就是漫漫官路了。 心情不好,饮酒便容易醉。过不多久,杜中宵便就醉熏熏,被王凯扶了回去。 华灯初上,杜中宵觉得口渴,猛地醒来。却见床边坐了一个人,正在低头整理杂物。定睛一看,正是妻子韩幼娘。两年不见,韩幼娘已经完全脱去了少女的青涩,比之前成熟了许多。 轻轻出了一口气,杜中宵抓住韩幼娘的手,轻声道:“没想到你今日便就赶到了。” 韩幼娘见杜中宵醒来,笑着道:“这两年我在家里学会了骑马,一路急行,这才来得及。你可不知道,路上的人见我一个女子骑马,不知道看瞎了多少人的眼睛。” 杜中宵道:“女子怎么就骑不得马?任他们眼瞎去!” 见杜中宵要起身,韩幼娘道:“你喝得醉了,睡了大半天,再歇一歇吧。口渴不渴?我给你倒碗茶来。爹娘在后面,还要一两日才到,不需着急。” 杜中宵重要躺下,口中道:“确实晃得厉害,见你在这里就忘了,你一提又害起渴来。” 韩幼娘倒了茶来,杜中宵喝了。又问她:“两年不见,儿子也该长得大了,有没有带过来?” 韩幼娘叹了口气:“大郎前些日子生了病,路上受不得颠簸,留在家里。” 杜中宵有些失望:“好不容易回中原一趟,却不想连儿子都见不到。” 韩幼娘道:“没有什么,等到大郎身子好了,让家人带着去那什么火山军,跟你住上些日子。朝廷不许家眷随军,还不许亲人探视么?现在家里无事,爹爹一直嚷着要出去走走。” 日常通信,杜中宵知道家里的情况。罗景依据在永城营田务的经验,在家乡买了不少地,比着建起了庄园。有庄园的收入,又有三州卖酒的钱,现在杜家是临颖县首屈一指的财主。杜循日子过得好了,静极思动,一直想到处走走。儿子当官的地方,是首选的目标。他是举人,有个游学的名头,天下各地都能去得。儿子做了官,彻底放下举业,杜循现在是个纯粹的商人,游历各地也好发现赚钱的机会。 杜中宵想了想,点头道:“如此最好。我一个人在外为官,多年不与家人见面,着实想念得紧。” 边地做官,一般不许带家眷。喝酒的时候,杜中宵还想着建功立业呢,以后在中原做官的机会只怕不多。趁着年轻,努力打拼几年,不能蹉跎了岁月。想到这里,杜中宵又想起几年之后叛乱的侬智高。按时间来算,他作乱也没有多少年了,自己以后要格外注意西南的动静,争取抓住机会。 第107章 商机 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,是这两年杜中宵最快乐的时光。两天的时间,杜中宵陪着韩月娘几乎走遍了开封城,有点名气的地方都去逛过了。两日之后,父母赶来,终于一家团聚。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,到了第三日,是朝廷定下的最后期限,只能作别。 两京驿路上,杜循对拉着杜中宵手的韩月娘道:“时候不早,还是让大郎早些上路。等过几日孙子的病好了,我带着他去火山军,父子见一见。” 韩月娘抹了抹眼泪,对杜中宵道:“一路平安,得闲时常写信回家。” 杜中宵满口答应,轻轻拍了拍韩月娘的手。由此回火山军,依然立得有时限,耽搁不得。虽然火山军是自己地盘,即使失期也没有什么,在京城这里却不敢造次。 打马走出一里之外,杜中宵策马回望,见父母和韩月娘依然站在道旁,心中叹了口气。这个年代不许边臣带家眷,实在有些不近人情。说到底,还是怕带兵的文臣武将有不臣之心,防范心理重了些。 来时带的火枪和火炮全部留在了京城,连兵士也留下了,供三衙将领研究,也不知道他们能研究个什么出来。少了这些人,路上倒是从容了许多。 杜中宵和王凯回到火山军营田务的时候已是三月,黄河解冻,山花盛开,已经变了模样。 程文礼和潘振把两人迎进衙门,喜道:“知军可算是回来了!这一个月,张部署不住从本军抽调人手,修筑到唐龙镇的道路,军民都有怨言。知军再不回来,只怕要闹出乱子。” 杜中宵道:“修这条道路,是我离开之前定下来的,并不是张部署自作主张。” 程文礼道:“可知军在的时候,不管是营田务垦田,还是偏头寨筑城,军民并无怨言。张部署只管催促,逼得太紧,又不肯发钱,可就不一样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