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179节 (第3/4页)
攻不足。 如果早有这样一条铁路,军队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到西北,又会是什么结果呢?作为当年的西北主帅之一,范仲淹禁不住这样想。或许,不会那么狼狈,但要想战胜元昊,总觉得还是不足。 见众人感兴趣,杜中宵道:“其实铺铁路,通火车,不只是缩短了运送人员和物资的时间,节省了运费。更重要的是,有了这种手段,从其他方便能够节省下大笔钱财。” 作为转运副使,李铖对此是最感兴趣的,见杜中宵说起,忙道:“运判,铁路和火车是你们铁监制出来的,你管着,想来比我们都看得清楚。到底有哪些好处,不妨说上一说。” 杜中宵拱手,道:“便以刚才说的西北为例。如果有了铁路,中原大军数日可达。不只如此,陕西路的军队,几天时间就可调到数百里外。如此一来,就不必到处建堡寨,处处设防。一路有警,方圆千里的大军可以云集对敌,不致因处处设防每路的兵马都不多,被西贼各个击破。此是军事意义。再从朝廷花费来讲,中原物资可以方便地调运到西北,便就不必依赖商贾,延边入中法没有必要了。仅此一项,就可节省千万贯不止。而且,运输方便,前线的物价就不会太贵,又省下一大笔钱。” 李铖点了点头:“说得有道理。前些日子,田计使来书,说许多人都言铁路好处,欲要今年秋冬之季铺设襄州到洛阳的铁路,让我们议一议。运判觉得如何?” 杜中宵道:“从襄州到洛阳,有两条路。一条是走邓州、南阳、鲁山关,经汝州到洛阳。还有一条是走唐州,过叶县去汝州。西线路短,若铺起来比东线便捷,此不必说。但六十里鲁山关都在山中,能不能铺路,下官说不好。稳妥起见,走唐州,过叶县,虽然远了一些,一路都是平地,倒是有可能。” 李铖点头:“有道理。鲁山关一向通不了大车,铺起来不易,还是走唐州稳妥。运判,如果铺这样一条路,不知秋冬两季可否完成?” 杜中宵道:“副使,只是铺路,当然不难。但是,这样长的路,铁监积攒下来的铁,就全部都用完了。再铺别的路,铁监挪不出钢材来,要用钱了。” 第118章 抢占先机 听了这话,李铖不由皱起眉头:“要钱?现在铁监很缺钱吗?” 杜中宵无奈地道:“副使,铁监建起来,只有内库拨来的五十万贯现钱,再就是本路各州调拨的粮米。两万余人,月月都要发钱粮,铁监的铁又卖不出去,怎么会有钱?现在铁监的账上,只有二十余万贯现钱,到现在也是月月见少,没有节余。” 宋祁道:“运判,铁监的钢铁极是优良,价钱也不贵,人人抢着要,怎么卖不出去?” 杜中宵摇头:“抢着要是不错,可要运出去啊!澧河对面的那处镇子相公们都看了,日见繁华,不知多少外地客商住在那里。他们买的货物,在铁监的货场堆积如山,运不走。除了近便的几州,其他客商都是用火车把货物运到襄城或者唐州,哪来那么多的车船?” 李复圭听了忙道:“运判说的不错,我们唐州这里的码头,也堆积了大量货物。有的等船,有的等火车,我听说有的已经排到数月之后了。” 李铖道:“可我看修好的铁路上面,并没有多少车啊。半天都不来一辆,空荡荡的。” 杜中宵道:“副使,现在我们哪里有那么多车?铁监只有那么多人,制一辆车不容易,要许多钢铁还有时间,还要有本钱。铁监的货物卖出去,才能凑出本钱来。再者,这路只有一条,只能跑一个方向的车。中间只有几个地方可以停车等待,两车交会,当然是只有那么多了。” 李铖听了,眉头越发皱得紧,问道:“依运判所说,若两个方向都能跑车,难道要再建一条路?” “那是自然。这样南北交通的大动脉,当然要铺复线。也就是并行在一起的两条路,南下的走一条路,北上的走一条路,那样车才会多起来。小地方没有必要,可这条路,通的是襄州,连接江汉。北边连通汝河,不知有多少货物要运。” 李铖叹口气:“如此说来,铺路可是不容易。那要用多少铁?多少钱?” 杜中宵同样叹了口气,不再说话。都看见铁路铺起来了,上面跑着火车,好处很多,以为是容易的事呢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