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风雨大宋 第454节 (第2/4页)
田况道:“幽州之战时,因为军情紧急,本朝发倾国之兵。各处军校皆解散,编成各军。现在幽州打赢了,一些军队需要裁撤,重建军校。太尉以为,该裁撤多少人马合适?” 杜中宵想了想,道:“现在全国禁军,幽州参战的五十五万人,大同府十万人,河东路五万人,陕西路五万人,一共七十万大军。契丹败了,这么多禁军确实是过于多了。在我看来,以后河北路没有了契丹强敌,可能需五万人驻扎。河东路不再是边疆,若包括大同府,与陕西路一起有五万人够了。河曲路总要五万人,西域和河西需要五万人,这就要二十万大军了。京城驻军,以十万到二十万为宜。加上其余的林林总总,四十万到五十万禁军就已经足够。此次裁撤,除了各军校之外,总还有十万人以上要除役。” 田况点了点头:“太尉说的是。我原先想的,保持六十万禁军,十五万人入军校。没想到,太尉想的人数更少。不过,没有了契丹强敌,四五十万禁军也就够了。” 杜中宵道:“整训过的禁军与以前不同,是真正能够野战的军团,人数不必过多。与此相对,厢军的数量应该会比以前多,也是正常。裁撤下来的禁军,可依其意愿,妥善安排就是。” 随着经济发展,宋朝需要的厢军数量远多了以前。未发展起来的时候,因为有了蒸汽拖船,拉纤厢军裁掉,杜中宵依此开展了营田务。现在营田范围扩展到了两湖,需要的人数更多。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商业机构,还有运输军队,加上维持地方秩序的,人数不少。 厢军除了内地维持秩序的,还有大量参与工商业生产的,不是越少越好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直接创造财富,算是官营工商业的一部分,是生产者。 田况又道:“原来的军校有三处,重新建立起来,似乎不需要这么多?” 杜中宵想了想,道:“河北路的军校可以裁掉,以后若有必要,条件充分了再建就好。京城的军校为主,河曲路的军校位于边疆,以培养骑兵为主。两座军校,配合五十万左右禁军,应该就够了。” 其实除了这两处军校,杜中宵倒是想在南方或者沿海再设一所军校,培养水军为主。不过自己一直没有发展过海军,现在说起来太过突兀。还是等以后,条件合适了再提不迟。 收复西域,灭亡党项,大败契丹之后,宋朝疆域大大向北拓展,需要大量骑兵。现在的宋朝也不缺马,需要一所专长于培养骑兵的军校。以前杜中宵在河曲路的时候,武都军校培养各种军官,以后会慢慢改变。有了京城军校,大部分军官还是由这里培养得好。 随着禁军整训,增加了大量官员,指挥权被分割,实际上军队指挥官的权力受到限制,不可能再像从前一样,可以带军队造反。不过,皇帝怎么考虑,可难说得很。军队的布置,必然会在京城有大规模的机动兵团。所谓内外相制,这一点只怕不会改变。 第116章 都堂议事 进了都堂,与中书的诸位宰执见礼,各人落座。 文彦博道:“京城新得大同府来的消息,耶律宗愿已经献城,收复大同府。到现在,燕云地区土地已经尽复,大宋一统宇内。接下来如何,需要我们仔细商议。这几年对外战事不断,朝廷花钱太多,有些撑不住了。幽州之战,已经卖了一年的债券,接下来的一年要还本付息啊。” 其实杜中宵记忆中的国家债券,没有这么麻烦。从来都是一年比一年的债券多,发新债还旧债,只要政权稳定,根本不需要考虑还债券的问题。不过这是新生事务,朝廷还真当是一回事情。这些年的财政状总良好,朝廷不希望欠债。如果入不敷出问题巨大,他们就想着赖账了。 田况道:“幽州和云州,山前山后,本是连成一体。现在尽取两地,夹在两州之间的奉圣州朝廷必取。如若不然,奉圣州可以威胁两地,时间长了,契丹实力恢复,又成大患。我与杜太尉商量过,现在天下有禁军七十五万,契丹大败,当行裁撤。保留四十万到五十万之数为宜。裁撤禁军,不是一天就可以做完的。在此之前,可以用兵于奉圣州。一边打仗,一边裁军。” 杜中宵道:“裁军有许多种办法,一是直接裁掉某些军号,二一个就是各军裁减人数。除了少数几支精锐之外,大多数军,平时不满员。比如一般的军,保留三万人,就能裁不少人。” 韩琦点头:“这个办法好。现在各军,有大量的炮兵、骑兵等,不适合裁减。而里面的步兵,比较容易补充。只要留下骨干,到了战时,迅速补人就是。” 杜中宵点了点头:“不错。所以此次裁军,不必大张旗鼓,让军中人心惶惶。我们招兵的时候,普通士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