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54节 (第3/3页)
,但有城寨可守,将极大弥补战力上的不足,换作是刘庭州,也不舍得拿跟自己出生入死的精锐老卒硬着头皮都攻城拔寨——打下来,伤亡也会极大。 “我看制置使倒是有胸有成竹,颇有把握。”梁文展说道。 “哦?”刘庭州讶异的问道,“你怎么看出来?” 刘庭州知道梁文展为筑堤安民事,这半月来与林缚相处颇多,但是林缚人在这里,除练新卒外,根本就甩手不管沭口的防务,梁文展又怎么看得出林缚胸有成竹? “这些新募之卒,这十多日来,不走操列,只分队练守防作战。府尊大人,你看那校场边那一段段拿土临时夯成的城墙、屯兵洞以及城门道、濠沟,便是让新卒练守防之术的。大人,你以为林缚要做什么?”梁文展卖了个关子,反问刘庭州。 “制置使是打算拿这六千新卒将沭口营寨的五千精锐替换出来?”刘庭州脑子转得也快,不过又担忧的说道,“这六千卒才募来半个月,能用去守沭口吗?” “府尊可别忘了,制置使当初北上勤王时,新募三千民勇,拉到济南就敢跟虏骑野战的,说到治军之能,天下能与制置使相比者,倒也没有。”梁文展也看不大透林缚的军制,毕竟无法接触军中细节,站远旁观,又怎么能看出究竟来? 说起成军之速,倒不是仅有江东左军一例。 想梁家蛰伏沁阳时,也就灌云伯梁成翼率五六千精锐,但是梁习、梁成冲奉旨西击天袄叛军时,也是先从地方募集万余壮勇,装备起来就拉出去攻营拔寨。 说起来道理没有什么两样,陈塘驿惨败之后,梁氏父子被迫交出兵权,但也有一大批将官、老卒跟着回沁阳解甲归田。 以这些将官、老卒为基础,梁家兵力扩编万余人,自然也是拉出来就能打。 梁氏父子能做到这一程度,是梁氏数代将门的人脉积累。 虽说军中将门也有兵法、战术传习的传统,但主要还局限于师门传承,远不及林缚建战训学堂批量培养来得迅速、有效、正规! 听梁文展这么说,刘庭州便放下心来看戏,知道岳冷秋必有说服林缚的手段,或者说是换林缚出兵解徐州之围的条件。 当然了,这些条件必然是大损张、岳而有利顾、林,岳冷秋定是吩咐过陶春,不能轻易将这些底牌摊出来——这也就是梁文展所说的,岳冷秋是不见棺材不掉泪。 林缚虽然年纪轻轻,但能爬到如此高位,又有如此声名,自然不是简单之人,岳冷秋什么把戏,他能看不透,拖一拖便能让陶春将岳冷秋答应下来的好处全吐出来——这也就是梁文展所说的,林缚是不见兔子不撒鹰。 好吧,大家都装腔作势,刘庭州便也回淮安城去,徐州一时半会也灭不了,看陶春怎么跟林缚斗法? 刘庭州暗道岳冷秋亲自过来还差不多,陶春一员武将,比心计又能比得过林缚?关键是岳冷秋、陶春他们没有什么底牌可用。 刘庭州给日头晒了发昏,回城吃甜瓜解暑,天将黑时,门官传报陶春求见。 刘庭州也想早日促使林缚出兵解徐州之围,召陶春进来。 “刘大人,这是岳督让我死也要保住的三本密折,想让刘大人看过,再决定哪些密折呈往京中!”陶春从怀里掏出三本岳冷秋在徐州里写就的奏折来。 刘庭州心里疑惑,岳冷秋要答林缚什么条件,让我掺和进来做什么? 翻开第一本密折,竟然是请罪折子。 岳冷秋将萧涛远叛变、剿抚流寇不力、督运漕粮不力等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,请辞去江淮总督一职。 刘庭州心想岳冷秋决心还是真大,知道林缚不会容他继续骑在头上,开出的条件竟然是辞开江淮总督之位。 岳冷秋既然将这些事的罪责都揽到头上来,折子递上去,张协也不能保他了,也就不存在反悔的可能。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诱人,不过岳冷秋从江东总督的位子挪走,不等于林缚、顾悟尘就能从中受益。想来凭借这本折子,林缚也不会动心,轻易就同意出兵。 刘庭州又翻开第二本折子,竟然是建议朝廷设置江防大臣,位同总督,荐顾悟尘任之。 江淮总督权限太大,岳冷秋上了请罪折子,他就算举荐顾悟尘代替他,朝中也不大可能通过。 设江防大臣或江防总督,荐顾悟尘任之倒更实际一些。 此举对朝廷来说,也能避免将江东大郡的权限过于集中江淮总督之手,实际上也没有太大的增加顾悟尘的权柄,朝廷允之的可能性极大。 顾悟尘顺理成章的往前再迈一步,可以正式脱离程余谦的节制,超过王学善、王添、余心源等人,成为与江淮总督、江宁兵部尚书同等级别的超级地方大员。 对朝廷来说,在东南形成宁王、宁王府长史以及江淮总督、江宁兵部尚书、江防大臣相互牵制的权力格局,似乎也颇为不错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